本帖最后由 狐尾山下 于 2017-12-7 16:53 编辑
从城市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算不上是人类最舒适的生活形态。 但即使在互联网已大规模普及之后,人们依然愿意选择这种拥挤且紧张的生活方式,其原因无外乎城市的便利、多元、高效和包容。 而这些特征最终指向的是,城市始终是最容易诞生创新的社会环境。 多伦多大学教授RichardFlorida在其著作《创意阶层的崛起》中写道:“创造力无法像矿藏那样储备、争夺和买卖,它必须经常得到充实、更新和维护,否则就会悄悄溜走。 目前可以查阅到的有关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排名大多是以最直观的数字指标来计算的:专利数、著作权数、高新技术企业数、创业公司数等。 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奏效,却可能无法代表全部创新,甚至会产生误导。 城市管理者和公司们可以想办法增加专利数,但那未必对这个世界的某个细节做出了什么改进。 更何况,每天有许多无法申请专利的创意产生,这是数字无法体现的——却又都在我们认为的创新的含义之中。 因此当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试图用数据来分析中国城市的创新力时,放弃了仅针对创新成果的度量,而是回到创新的本源上——专利、著作以及无法被测量到的所有创新,最终都是由人创造的。 他们可能是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艺术家,或是不知道如何自我定义的年轻人和年长者。 相比“一个城市到底拥有多少创新力”这个问题,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更关心城市如何变成适宜创新力生长的“土壤”。 我们相信,在城市任何的细微之处都有创新的可能,重要的是如何吸引有创造力的“种子”。 这也是此次“2017年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