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3月份出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成为五个要发展壮大的城市群之一。

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取代海峡西岸城市群,名称的改变,不禁让人们纷纷猜测,这是不是意味着将来会对粤东和浙南的部分有更多的扶持,毕竟以前的海西基本以福建为主。
也许和城市群的设立没有直接关系,但自2006年海西城市群提出以来,城市群内的发展出现了显著差异。五大中心城市中,福建各市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要比浙南粤东要快。福州、厦门、泉州2020年的GDP都是2006年的5.4倍以上,而温州和汕头,都只有3.7倍。

温州的增速最低。GDP从与泉州相差无几,领先福州,遥遥领先厦门,到现在被泉州福州甩的很远,被厦门逼近。可以看出温州前些年的失落。
温州的地理条件,其实与长三角和粤闽浙组成城市群都比较牵强。如果说纳入长三角是有利于浙江统筹规划的话,纳入粤闽浙则基本上属于散装起来凑规模。不过纳入城市群,总比自己孤立发展要好。
在长三角,温州与一些中心和副中心城市的差距较大。而在粤闽浙城市群内,温州还是能够与其他中心城市较量一番的。
我们来看看新的粤闽浙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竞争力如何。
面积和人口
从市域面积来看,温福泉三州都是大州,面积均超过1万km,下辖诸多县级区域。汕头厦门则是小弟,面积和一些大县差不多大。(如永嘉县面积2674km。)
不过温福泉都是山地面积占很大比例的地区,因此比较起来也就没有数字显示的那么不公平。
(数据均来自百度百科)

温州的常住人口最多,达到930万,是城市群内最大的市,人口是最少的厦门的2倍多。
汕头、厦门与三州的人口差距,相比面积差距要小,人口比较稠密。

从中心城区来看,
厦门的建成区面积最大,接近400平方公里。
福州、汕头次之,为300平方公里左右。
温州、泉州的建成区面积相比较小。

城区总人口,厦门以336万居于第一位。
福州、汕头的城区都拥有300万左右的人口。
温州的城区人口为230万。
泉州的城区人口最小,只有137万。
(建成区与城区人口数据来自住建部《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从城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来看,
厦门的中心城区首位度最强,人口占比达到78.24%。
温州、泉州的中心城区首位度偏弱,聚集效应有待加强。

以上可以看出,厦门是粤闽浙城市群里最小的市,却是最大的城。
温州的城区面积与人口均小于汕头,只比泉州稍大,有些意外。
经济
福建省各地市通过2018年的经济普查,经济数据提升明显。
根据初步核算的数据,2020年泉州和福州的GDP均突破万亿元,携手跨入万亿俱乐部。福州凭借着政治优势,有望近年内赶超泉州,成为福建经济第一市。
厦门也凭借着经济普查,迅速拉近了与温州GDP的差距,两者同处于六千亿阶段。
汕头的经济总量与前一名有超过一半的差距,比较弱小。

人均GDP是测算各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按这一指标,厦门已经步入了初步发达状态,2020年的人均GDP和葡萄牙处于同一水平。
福州人均GDP比希腊要高,泉州比匈牙利高。
温州则与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相当。
汕头和巴西接近。
(各国2020年人均GDP来自维基百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值。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各国排名有大幅变动。)

财政方面,
厦门的政府是最有钱的政府,年收入超过700亿元。
福州、温州次之,年收入超过600亿。
泉州拥有着最高的GDP,创造的财政收入却只有倒数第二,因此被网友们称为“最水的GDP”。
汕头政府的收入则只有百亿多。

商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表现国内消费需求、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
第四次经济普查之后,泉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与温州差不多的数值,涨到了五千多亿元,跃居到了第一位。
福州、温州、厦门、汕头呈阶梯状依次排序。

交通
机场
厦门机场一枝独秀,2019年旅客吞吐量达到2741万人,位居全国第13位。
福州、温州机场均已成为千万机场(正常年份)。
泉州、汕头(数据为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吞吐量也快接近千万。

港口方面,福建三市的表现良好,均已成为亿吨大港。
福州港近年发展迅速,已经超过厦门港成为城市群内第一大港。
温州的港口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吞吐量只排在沿海港口第30位左右,近年吞吐量连续下降,离亿吨港越来越远。
汕头港口吞吐量也从五千多万吨下降到了三千万吨。
(福州港数据不包括宁德港区,厦门港数据不包括漳州港区。)

集装箱吞吐量上,
厦门港保持绝对优势,是唯一吞吐量超千万标箱的港口。
福州港数据微降,泉州港有较大降幅。
温州的集装箱吞吐量保持较快增长,去年超过百万标准箱,不过依然垫底,落后于汕头港。

轨道交通
厦门于2017年12月31日开通试运营首条地铁,是中国内地第34座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截至2021年3月,厦门地铁运营线路2条,里程总长71.9千米,共设车站56座。在建线路3条,长约110.1千米。
福州于2016年5月18日开通试运营首条地铁,是中国内地第28座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 。截至2021年3月,福州地铁运营线路2条,运营里程约60千米,共设车站46座 。在建线路4条,总长约150千米 。
温州轨道交通首条线路于2019年1月23日开通试运营,是中国内地第36座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截至2021年3月,温州轨道交通共有1条线路运营,全长53.5千米,共有车站18座。在建线路有三段,为温州轨道交通S2线一期、温州轨道交通S3线温瑞大道共建段和温州轨道交通M1线温州北站试验段。
(以上数据来自百度百科)
泉州是唯一GDP破万亿还没有在建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

对外经济
依托交通的优势,厦门的进出口贸易远超其他四市。

同时,厦门也是最受外商青睐的城市,吸引的外商投资最多。

旅游
温州依托长三角腹地,旅游人数领先较多,超过热门旅游城市厦门居于第一位。不过旅游收入不及厦门,说明温州的旅游消费市场还不够完善。
福州泉州的旅游人数不及温州,不过旅游收入差距不大。


金融
福州省会的优势明显,城市资金总量最大。
温州、厦门分居二、三位。
泉州、汕头均未能破万亿。

居民生活
厦门的人均GDP最高,人均收入也最高,可以看出发展的质量是很高的。
温州在分项上(城镇和农村收入)都是冠军,但全体不及厦门,输在了城镇人口占比上。
泉州和福州与温州相反,GDP高,但居民的收入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
汕头的城镇居民收入仅和温州农村居民收入相当。
(福州数据为按2020年前三季度增速测算)


汽车保有量:
温州是五座城市当中唯一一个汽车保有量突破200万的城市,达到235万辆。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温州的相对富裕。
泉州、福州、厦门都有百万以上的汽车保有量。

房价:
正常情况下,房价是一座城市吸引力和收入水平的重要反映。
厦门无疑是福建省最具吸引力的城市,这几年飙升的房价拉开了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不过过高的房价对留住人才有不小的考验。
福州作为省会城市,房价有所体现。但和福州的人均收入相比,这房价也属于偏高。
温州的房价从之前的巅峰逐步回归到合理的位次。
(数据来自房价行情网)

中心指数
以上只是列举了部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我对各个城市的中心指数做了排序。
1、厦门:
中心指数:★★★★
小身材,大能量。厦门并不只是印象中小而美的文艺打卡地,作为城市群内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厦门也是最大、发展水平最高、最具吸引力的城市,福建的经济、交通、对外交往的中心。厦门最大的问题就是未来土地发展空间小,因此有不少人建议将漳州合并入厦门,打造成千万人口、万亿GDP的特大城市,成为区域内的绝对中心。

2013年厦门
2、福州:
中心指数:★★★☆
福州是存在感最弱的省会城市之一,光芒被厦门和泉州掩盖。不过算是城市群内发展最为均衡的城市,没有明显的弱项。在强省会的时代,福州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无论是福建省还是城市群,都会将它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2018年福州
3、温州:
中心指数:★★★
遭遇到一段时间的失意,温州的大部分数据处于中游水平。不过中心城市的底子还在,接下去的发展要努力跟住步伐不要再掉队。如果新的粤闽浙城市群,仍不将温州作为中心之一来扶持,那对温州来说就没什么好凑热闹的。温州更该抱紧的是长三角而非粤闽浙,毕竟给于温州政策的是浙江而不是福建。

2020年温州
4、泉州:
中心指数:★★
泉州是GDP大市,工业强市,品牌之都。同时也是各项经济数据相差最悬殊的城市。一些指标看着像大城市,另一些指标却只有中小城市的规模。这或许和泉州中心城区偏弱下辖县市强有关。因为小而强的厦门近在咫尺,泉州的中心城市之梦难以实现,更多地是被作为厦门的腹地而存在。

2018年泉州
5、汕头:
中心指数:★
这是一座更加失意,失意了很久的城市。汕头的中心指数仅仅体现在了区位上。从拥有良好区位和政策扶持的经济特区,到现在被揶揄为“经济特困区”,多年来汕头的发展一直没能起色。不出意外的话,经济总量很快就要被号称“沿海经济断裂带”的福建宁德所超越,令人唏嘘。30年前被一分为三的汕头,是不是需要重新聚合起来应对竞争呢?

2018年汕头
注:文中没标明出处的数据均来自各市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